用3D看世界,让自动化更简单,请关注CAD2D3D,每日更新!本文全是干货,建议收藏,慢慢研究。
产品都是由众多零部件组成的,我规定了产品的公差范围,那么零部件的公差范围该如何分配?或者已知零部件的公差范围,如何确定组装之后最终产品的公差范围呢?上述两个问题就是公差分析法要解决的。
公差分析是机械工程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,因为所有的公差范围都是机械工程师设计的,不要小看零部件的公差值,它会直接影响产品制造难易,因此学会公差分析,设计合理的公差范围,各方基于相同的判定标准去执行,才能保证设计、制造、质检等各环节相安无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01 为什么要做公差分析和公差分配?
公差分析是指在满足产品功能、性能、外观和可装配性等要求的前提下,合理地定义和分配零件和产品的公差,优化产品设计,从而以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质量制造产品。公差分析是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,对于降低产品成本、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大影响。
公差分析作为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中非常有用的工具,可以帮助机械工程师实现以下目的:
1. 合理设定零件的公差以减少零件的制造成本。
2. 判断零件的可装配性,判断零件是否在装配过程中发生干涉。
3. 判断零件装配后产品关键尺寸是否满足外观、质量以及功能等要求。
4. 优化产品的设计,这是公差分析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。当通过公差分析发现产品设计不满足要求时,一般有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。其一是通过精密的零件公差来达到要求,但这会增加零件的制造成本;其二是通过优化产品的设计(例如,增加装配定位特征)来满足产品设计要求,这是最好的方法,也是公差分析的意义所在。
5. 公差分析除了用于产品设计中,还可用于产品装配完成后,当产品的装配尺寸不符合要求时,可以通过公差分析来分析制造和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。
公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,今天给小伙伴们分享的是美国杨百翰大学(Brigham Young University)机械工程学院 Ken Chase 教授提出了6σ公差分析法,虽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,但其思想和方法也已远超我们的实际需求了,小编虽然研究过Ken Chase 教授的6σ公差分析计算表格,但是仍然有不少东西没有完全搞懂,希望小伙伴们能走的更远一些。
Ken Chase 教授制作的3个公差计算表格,分别是cats_1d.xls、WF_Alloc.xls、minCostAlloc.xls,其中cats_1d.xls是用来公差分析的,也就是由零件公差计算装配体公差,而WF_Alloc.xls、minCostAlloc.xls这两个表格是用来计算公差分配的,也就是由装配体倒推零部件的公差。
小编建议重点研究 cats_1d.xls,特别是里面6σ公差分析计算公式,6σ公差分析法引入了统计学上的相关知识(正态分布),首先通过对供应商现有产品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分析,判断供应商的制造能力水平(Cpk),然后根据供应商的能力水平,计算出最终装配体的公差范围。总之如果你能把6σ公差分析法研究透了,基本上就是大师级的了。
正态分布曲线:
制造能力指数Cpk计算公式:
02 公差分析(重点)
下面先来讲一下cats_1d.xls,全称是One-Dimensional Assembly Tolerance Stack-Up(多个尺寸叠加后的公差计算)
cats_1d.xls 提供了4种公差分析方法,可以根据零部件的公差,自动计算出装配体公差,建议重点研究6σ公差分析法。
1. 极端最坏情形法
2. 统计法—使用3Sigma(尺寸数据呈正态或均匀分布)
3. 6西格玛 (6σ)—使用Cp和Cpk
4. 测量数据法—使用零件的测量数据
cats_1d.xls Excel表格预览: